当前位置:主页 > 散文 > 叩问人生

叩问人生


【篇一:叩问人生
到秋天,树叶就一片片泛黄的叶带着对枝头最后的一份眷恋,无奈地凋零,孤零零的树杈,在寒风中格外凄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周围的老人们一个个永远地离开了我,我不经叩问自己。人生是什么?人生又是为了什么?难道生就是为了等待死的那一刻吗?
一千多年前,孔子曾站在河岸上,面对滔滔江水,发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屈原也曾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现在也有人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那么人生是什么?人生又是为了什么?众说纷纭,我不禁迷茫了。
沿着历史车轮的轨迹,迷茫的我开始在茫茫历史海中探索着,寻找着。
昏暗的灯光下,我只见一个人正坐在书桌上奋笔疾书,看着竹简上的文字,我不禁赞叹,这不正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这位不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司马迁吗?遭受宫刑,是多么的痛苦啊!但他却为了自己毕生的志愿,忍辱负重,抛开他人的非议,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看着司马迁坚实的身影,想,人生在于坚强,坚持不懈,矢志不移吧。
画面翻转,一个头发微白却面露喜色的外国中年人。“发光了!”“发光了!”只见他拿着一个灯泡欣喜若狂。他不是爱迪生吗?从爱迪生那欣喜的样子中,我们明白了,人生不就是热衷地追求理想,为理想奋斗,为他人奉献吗?
……
我已不再在历史的画面中搜寻,因为我已经明白,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是感叹怀才不遇,时间短暂,愤慨而又豪放;有人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是某些腐败官员对民权的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解,如果“权为民所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权用的越多越好。
即使树叶会掉落,这不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吗?人生,即便终结,但精神人格却依旧。因奋斗而闪烁的光芒,永不磨灭。不说古今中外名人,单是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这样的人还感动不了你吗?
我懂了,人生,不是碌碌无为,不是虚度年华,人生,就是坚强,矢志不移;就是不断地进取,奋斗奉献。
人生,就是一段不断跋涉的历程。


【篇二:叩问人生的心灵之旅】
偶得闲暇,几人相约,看了一部海外影片《前目的地》,一个半小时下来,竟云绕雾罩、难理头绪。倒是师长一句提醒——它是运用时空穿越的手法,来探索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听后若有所悟,打开电脑,再看上几遍,细细品咂,便尝出其中的一些味道来。
这是一部有着科幻外壳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位“时空特工”奉命回到20世纪70年代,阻止当年恐怖分子“闪光炸弹客”的破坏活动,任务失败后再度踏上逆时空狙击历程,由此引发一系列离奇怪诞的故事。贯穿的主线,就是主角的“闭环”人生:自己爱上自己,自己生下自己,自己偷了自己,自己招募自己,自己诛杀自己。哲学家叔本华曾把人生比喻成铺满火红热炭的圆形跑道,而影片主角正是在这样的跑道上奔跑着。在科幻、悬疑的外壳之下,实质讲的是人生,经由角色的境遇往复,揭示出命运的必然,完成一段心灵的时空旅程。带给人的不只是感官上的触动,更是精神上的昭示与哲思上的追索。( )
性善与性恶,孰是孰非?这是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倡导的是性本善,《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西方文化则更多倾向于性本恶,有人认为“人欲没有止境”,有人主张“人性恶劣、易变”。影片刻画了诸多角色,既有匡扶正义的时空特工、孤苦无助的“未婚妈妈”,又有冷酷无情的负心汉、丧心病狂的炸弹客,然而在电影艺术的巧妙安排下,这些角色竟都是同一个人,只因时空、境遇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人性侧面。内心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就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来。这与机缘有关,与抉择有关,而与“定数”无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性善还是性恶,其实无关宏旨,抑恶扬善才是关键所在,恰如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自我净化,自我塑造,方能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识人与识己,孰易孰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交往、交流,在探究别人的同时,也观照着自己。影片刻画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作家与酒保的真情告白,有时空特工与炸弹客的生死对决,凡此种种,其实都是不同时空的同一人在自我对话。“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的确,人们总习惯于眼睛向外,品头论足着别人,也更在意用别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却难得求诸自己的本心,终于在纷杂迷茫中不知不觉演变为另一个自己,如同影片主角一样,“纵使相逢应不识”。人生的痛苦、烦恼、不安,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谁,盲目追求外界赋予自己的标签与评价。知道自己是谁、真正需要什么,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面对选择才不会迷茫,面对诱惑才不会动摇,面对磨难才不会懈怠,始终保持信仰不移、追求不变、本色不改。
心境与环境,孰轻孰重?人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塑造着人。影片主角的孤儿身份、长大后的不合群、成年后的求职受挫,诸般不顺使她封闭内敛、孤僻自卑;然而她的天性聪颖,又使她过于自尊、任性自负。这样的境遇令观众不禁唏嘘:一个人的成长,是否只能是环境“安排”下无奈的必然结果?诚然,一个人性格、心态的形成,外部的条件和境遇起到很大作用。战国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人总是在特定环境下成长、生活的。然而,所谓环境也不过是无数人的言行所构成,是无数心境叠加共鸣的结果。人人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个个都是践行者和责任人。心境好自然能检身正己,而个人的言行亦能改变环境、济众达人。人人循道而行,道则成为风景。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修身律己、知行合一、相互影响,清正、清纯、清明的社会环境才会实现。
哲学家康德说过:“最伟大的人生需求,就是知道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必须做些什么。”《前目的地》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为人们思索社会、把握人生推开了一扇窗,虽不一定准确、周严,也算是别开生面、别有洞天。


【篇三:叩问人生】
对于人生的意义,现在可以听到、看到许许多多的答案。然而年青时的我们,只信奉或者说只知道一个意义,那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年青时的我们曾经那样的火热、那样的轻狂,好像自己是救世主一般,可是换来的是无知和遗憾;中年的我们脚踏实地、没明没夜地奋斗,以致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当我们面对走过、路过的日子,不得不问人生的意义何在?
改革的大潮汹涌而来之时,我曾经对叶倩文唱的《潇洒走一回》深有感触:“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呀滚滚,痴痴呀情深,聚散终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我突然感到,是啊,人生短暂,忙忙碌碌有什么意义?何不潇洒走一回呢。
后来,听到郑智化的《水手》,我的心灵又受到一次新的洗礼:“如今的我,生活就像在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阵的空虚,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在半睡半醒之间仿佛又听见水手说: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是啊,醉生梦死不是人生,人生还需奋斗。
这以后,我觉得还是要把“奋斗”和“潇洒走一回”有机结合起来,才是人生的真谛。
现在的我,似乎觉得“奋斗”和“潇洒走一回”也不能说明人生的意义了,好像冥冥之中有着更深的答案。
不妨列出一些答案,进行解析:
1、人生是完成上帝赋予你的使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这种使命不出于选择,只归于命定,甚至还被赋予了带某种戏谑性的商业契约的形式。这种使命是你事先不可知的。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却不知其实我们苦心安排自己的人生的每一件事,其实早就安排了一生,身在其中主角的我们浑然不觉,我们不能摆脱这宿命的束缚。正如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你自己决定的,甚至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也不是。不然我们无法解释,大千世界上上下下人们各人都有各人的位置,各人都有各人的不同使命,每个岗位甚至好人坏人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绝不会大家截然相同。
2、生命是轮回转世。人们每次的轮回永远都没办法脱离生、老、病、死的折磨,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下一期生命又开始,又开始生、老、病、死等,其它不顺心与不如意事又发生,如此绵延不断。
3、人生在于体验生命。不管是痛苦、快乐、疾病、健康还是绝望、挣扎、平静、幸福,都是人的一种成长,披荆斩棘的成长。生命的意义源于一个人的所看,所思;在感性的认识那里,一切取决于心灵的体会及情感的丰富程度。
4、人生就是为了生存。一切为了生存(达尔文语),更好的生存。人最根本的本性不是善与恶,而是追求快乐,回避痛苦。这是自然选择,似乎没有生物会是例外。不过要强调的是人本来并没有任何义务,你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如果你能够生存下去的话。我们之所以,希望做得出色一点,无非是为了活得更好,活得更精彩。而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5、人生就是爱。就是一种对生,对活着的爱,一种对死的恐惧,一种对生的感恩。只有当我们爱上她珍惜她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生的伟大,生的可贵,我们要像一个情人一样的去呵护她。
6、人生就是追求幸福。谁活着的时候不是在向幸福靠拢呢?而人们又总希望个人的幸福让大家同享,按幸福最大化原则,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你也才会感觉更加的幸福。众乐乐与独乐乐,孰乐?当然是后者。
7、人生的意义是不断地争而后得。正如西蒙-波娃所说的,“意义的存在是两可的,它绝非一成不变的,应该说,人生的意义是不断地争而后得的。”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为自己创造意义,我们不需要别人或者说是什么客观明确的标准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意义,我们也不需要别人或者是什么标准来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去创造意义。
8、人生毫无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追问人生的意义是毫无意义的。”暮年的萨特自省道:“生活给了我很多,同时也让我明白,这一切并没多少意思”。他以毫不感恩的口吻,淡淡否定那传奇、轰动、影响好几代的一生。
看来“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帝的使命”也好,“轮回转世”也好,及或“体验生命”、“为了生存”、“为了爱”、“追求幸福”、“争而后得”,甚至“毫无意义”,人们还是觉得日子无论怎样阳光,内心终究虚不掉空虚感,灭不了幻灭感,也就是永远无解的一道命题。
如此探讨人生的意义,不如随心所欲、随遇而安,为了自己所想、所思的人生福祉去努力争取吧,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与意见,因为路还是要自己走的。
叩问人生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上一篇:归于平常
下一篇:做最好的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