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茶与茶包子的作坊工艺

酥油茶与茶包子的作坊工艺

幼时,见过路的藏民马帮在路边休息。

两藏民从皮口袋中拿出中间系有许多皮条的牛皮绳,绷直并把綑在两头的铁秆钉入土里,从马背上卸下驮子,再把每匹马的一条前脚拴在牛皮绳的皮条上,在马头上套个装着饲料的皮口袋,马就吃起飼料来了。

其他的藏民则在埋锅造饭,用手放松和挤压皮火筒,向燃烧的树枝鼓风,烧沸铜锅里的水,藏民拿出一大块砖茶,揪下半拳头大的一块,放入铜锅的水中,再煮沸一会儿,滤去茶叶。倾入特制的已装入约二两酥油的长约3尺、直径约5寸的木质酥油筒内,然后把像拉风箱一样,把酥油筒的连有活塞的连杆反复拉出、回入酥油筒数分钟后,从酥油筒倒在铜盆里的液体,就是已乳化的白中微黄的酥油茶了。

藏民们坐于盛酥油茶的铜锅周围,取出用银子镶嵌成精美图案的小木碗,盛满酥油茶,喝了数口后,就把约一两重的糌粑放入木碗中,用食指将糌粑与酥油茶混匀,用手捏成团,一边捏着,一边便吃起来,吃一口又用大拇指压一下手捏着的糌粑团,以防有碎屑掉下。一边吃糌粑团,一边又盛了酥油茶喝,吃完糌粑团,再喝点酥油茶,这餐饭便吃完了。

这酥油茶,高寒藏区的藏民是必需吃的,酥油茶只有用砖茶才能乳化成的,而这砖茶,必须用雅州(即今之四川雅安)一带特种的粗茶制作、装入竹片编织袋(俗称茶包子)中,运进藏区的。( 文章阅读网: )

记忆中,这茶包子的作坊制作工艺不复杂,但费力费时。

砖茶原料——特种于雅州一带的粗茶。那时,这茶树多成行的栽种于庄稼地边,无成片的茶园,春末夏初,农民把新长出的带叶的粗茶枝条割下,卖与制茶包子的作坊主。作坊的茶工们用手从枝条梢到根撸下茶叶,虽说是全叶粗茶,有的叶长近2寸,但全是当年新叶新枝,且不含农药,干净、清香。

撸去茶叶的枝条干后就当柴烧了(一些贪心的作坊主还叫茶工们将枝条嫩尖用铡刀铡成寸许长,和入茶叶内)。

工人们将撸下的茶叶装入大木甑内,蒸热,用小钉钯捞于撮箕内,倒于麻布袋中(一麻袋约装3撮箕茶叶),扎了口,抛向斜面一丈多高的、可供两人并行的木制坡板上,由两个工人手抓坡板两面的护栏,从上面用脚轮换着踩布袋(装在口袋中的茶叶的温度是极高的,滚至坡板下沿时仍然很烫,工人们全是赤脚踩茶,却很少听见谁被烫伤,大约是长期踩茶,脚底已结了很厚老萤的原故吧),让布袋翻滚着从滑扳上缓慢滚至坡板下沿,然后再拋上去,再踩下来,直到茶叶凉了,又再上甑蒸热,再装入布袋,再上坡板踩。这样重复多次,才从布袋中倒出,于太阳下晒干或阴干备用。

待到所有的生茶叶都蒸制完了,就开始打包了,先将一定量的茶叶用甑再蒸热,倒入木制制包模具中的、用与茶包子相同形态的、棒头箍有铁圈的质硬木棒使劲地杵多次,然后放入一竹篾片制的隔板,再倒入蒸热的制好的粗茶,再杵,再加隔板,再倒入蒸热的制好的粗茶,再重复操作……。然后打开模具,取出杵成一块一块约八、九寸长的长方体的砖茶,阴干备用。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砖茶用清张纸(土法制的质量较好的一种白纸)包好,贴上印有藏文的商标与说明,再放入已在木制制包模具中扩展成砖茶形态的长条状竹篾片编织袋内,每个编织袋装有五块砖茶,把袋口竹片编织封口,用篾条从头到底和中间綑扎数次,茶包写上茶坊名,这茶包子的制作工序便完成了。就可发给“背脚(背茶包的背夫)”背到打箭炉(康定县土名)了。

这种作坊工艺,持续到解放初,后来,国营的茶厂替代了作坊,并采用机制砖茶,工艺先进,制作砖茶快且质优,这作坊制砖茶工艺也就退而作古了。

酥油茶与茶包子的作坊工艺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上一篇:寻找古樟树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