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18个藏族孩子回家

引子

朋友李兵出家成为藏传佛教的比丘尼,已有七八年了。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个青年画家,我跟罗艺、阿坚一帮朋友去她望京的画室吃过一两次饭——对她的印象是,大高个但瘦弱,温婉但有主意,语速慢、话不多。

2008年前后,得知她在云南中甸(今香格里拉)维西县城远郊的金沙江岸边,建了一个慈善学校,主收家境贫寒或身有残疾的藏区孩子,而且只收男生(后来也收女生了)。那一段时间,我在海南混得无聊,确曾想过去她那里支教一段时间,终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而是返回了北京。现在分析理由,觉得至少有两个:一是北京丰富活跃的生活和朋友更吸引我;二是离山东的儿子和老妈也近些——儿子上了初中,老妈接近八十,有事能够照应得上。

今年4月,我常回山东,帮儿子减轻中考的压力。阿坚电话告我,李兵那边有个好活儿,学校放假,校车要送甘南藏族学生回家,一路需要几个辅导老师兼帮手——因为途经云南、四川、青海和甘肃,雪山、草甸,处处江河,2000公里路途,地理人文丰富多样,大有得看。

我没去过青藏、没深入了解过底层藏人和藏传佛教,第一反应是想去,转念临近中考的儿子,有些犹豫。阿坚说,李兵本约了罗艺,罗艺转约了阿坚,他俩近期都有旅行计划,其实也都想去李兵那里看看;时间只需半个月,如果确实有事,可以及时退出;要求是照顾学生安全,可能的话,搞一些户外活动,拓展他们的视野和能力;没有劳务费,但包吃住行;你考虑两天,不着急答复。

两天后,我还是决定去,也跟李兵联系上了。她想了想,记起了我,表示欢迎。阿坚又推荐了北京的画家朋友小炜。我俩将于5月4日分头从山东和北京飞往云南昆明,李兵安排了校车迎接我们。

以下是这十多天的经历,回来跟朋友们聊过一些细节,引发不少讨论,甚至争吵。阿坚建议按社会学文本来写,可能更有价值。我觉得走马观花十多天,实在深入不下去,硬着头皮拔高也不合适,不如老实交代情况吧。

本文基本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底稿是流水账日记。打字的时候,感觉太过芜杂,加了些“前后眼”,以便于阅读。后来还想,是否在每小段的开头注明,这是“花絮”、这是“背景”,还有“枝节”、“主干”、“果实”等等,感觉又太“主题思想”、“段落大意”了,遂罢。

题目中用“陪”而不用“送”或“带”,是因那些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确比我强:扎营、打包、生火、做饭,都是自己来;喝溪水不拉肚子,被雨淋不会感冒,吃少了不抱怨,干多了挺高兴……虽然也有问题,我还是要向他们学习。

5月4日赴滇,结识了吴帆和杨烈老师

不到6点老妈就起床做饭,一言不发,看上去很不高兴。我临出门前,她才说话:回来三天,既不洗澡也不换袜子,要脏死吗?我说哎呀,我这是适应西部生活呀,人家藏族人一辈子才洗几回澡啊。

打一私车奔机场,50元。昨晚在路边约的他,他还是来晚了10分钟。他说送儿子去钢厂小学,路太堵了,都是送孩子上学的车。自己是该厂职工,开私车贴补家用,养孩子太贵了。钢厂名声在外,其实并不像外面传得效益好,去年产量1000万吨,今年只计划了560万吨。

在机场等待登机前,有点儿空回忆。

2005年在京重见李兵时,她已在藏区出家,剃了光头,穿紫红色藏族僧袍。有人还说她穿僧袍气色好。她说自己与僧人们在一起感觉顺畅,常教他们英文——因她好像在欧洲留过学。

前几天她在电话里说,这一路最好搞成一个户外学习之旅,本来还订了越野自行车和轮滑鞋,没有如期到货。本想用来搞基建的钱,现在想买成几辆大房车,全国旅行,走哪停哪,弄成一个大篷车学校。这次回家的学生最大17岁,最小的10岁,都是甘南地区卓尼县一个村子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能成为学校将来固定的带队老师。

她还交待说,下机后打车去长途车站,转乘长途汽车奔大理下关,每人120元左右,电话联系吴帆老师,他在那里接我们。

陪18个藏族孩子回家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