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木心,错过了那份优雅



初识木心是一位朋友的推荐。朋友是位画家,有着很雅致的修养,比如饮茶,读贴。很偶然和我谈起了读书,于是极力推荐木心。于是我抵御不住他的善诱买下了那本《哥伦比亚的倒影》。那是一本泛黄装帧的小册子,封面上只有书名和作者木心几个字。

木心,本命孙璞,字仰中,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曾入刘海粟创立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后入林风眠门下。简历里关于美术方面的职位罗列了一长串,包括上海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和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曾经参与了人民大会堂地设计。这样一个文化人士也同样经历了那个年代无法逃避的劫难。文革中他被捕入狱,作品全部被烧毁,三根手指被打断。1977至1979年间又遭软禁,之后便漂洋过海长居纽约。

但正是旅居之后的时光使他成为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他的散文和福克纳海明威一起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他还被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赞誉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大师”。而他的学生陈丹青也是由这一点来切入颂扬他的。

武术界有句名言,“没有徒弟扬名出不了武学大师”。我看过一期陈丹青的访谈录,他对木心地推崇溢于言表。他用木心对传统文化地深解来对比论述大陆建国后产生的文化断层。不过在下对这一点稍有些不以为然。木心的作品和文化气质是毋容置疑的,但台湾就传承了传统文化了吗?那为什么四九之后至今也没孕育出一位传统文化的巨匠和文学大师呢!我想,文化断层的根源在于断了的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地缺失是整整一代两代华人该负的责任!

朋友曾经提示,在读得时候应该备一本新华字典,因为你会看到许多不认识的字。对此我颇不以为然,自己好歹也是个文的!但打开之后才发现自己得浅薄,汗颜呀,原来有这么多汉字我们不相识!只好老老实实地拿起字典。这就是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表现吧!

《哥伦比亚的倒影》,全书由一篇篇的散文组成,有孩提时期的回忆,有成年的苦闷。《哥伦比亚的倒影》只是其中一篇,而最著名得应该是那篇《上海赋》。读之忍俊不住又有些恍然,上海人就是这样呀!似乎把上海的骨髓都敲出来给你看。一篇篇读下来,如一个穿长衫的翩翩男子从身边走过,步履轻盈。

木心就是一个这样的男子吧,他从小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地熏陶,尤其表现在他的文字上(这么说其实是我只看到过他的文,其实木心本人是个十足的艺术家)。那字字句句,搭配在一起是那么自然而协调。如琴师的指尖轻巧地弹拨在琴弦上而流淌出的高山清泉。他用中国传统的词句书写汉语文章,当然,词语是思想的表现,这说明他有一颗浸透了华夏文化的心。那是属于诞生了鲁迅老舍的那个时代的特点。而沈从文巴金们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而去,那个时代成为历史是必然的。可悲的是再也找不到用那种本属于我们的独特的语言方式来说话写文的人了,所以从断层中走来的木心才显得那么特别,珍贵。

如果没有陈丹青地大力推荐在大陆的我们也很难了解这个人和他的文字。他的众多文集也在国内出版,如《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引起了很强烈地反响。我很耐心地读着,不时地翻着字典,但合上书页的时候我还是有种无奈的感觉。我们还是错过了,错过了木心,错过了那份优雅
错过了木心,错过了那份优雅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