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散文 > 江南印象

江南印象



篇一:江南印象,游中雁荡山
中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史称“东南第一山”。江南的初秋,秋意阑珊,风轻云淡,是适合爬山,登高望远的好时节。这个周末难得闲暇,于是,与友一行三人,踏上了石白中雁荡山之旅。
车子绕过蜿蜒的山道,七弯八拐的驶入中雁脚下时,秋日的阳光正暖,细细碎碎的顺着树杈洒落下来。推开车门,印入眼帘是两只雄伟的石狮,石狮的上方是拾级而上的台阶,台阶的两旁,两排高入云端的石柱,石柱的正上方,扬扬洒洒的写着“第一山”几个醒目大字。
穿过景区的第一个入口,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干净的台阶,整整齐齐的延伸到云深不知处。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温暖而明媚的阳光在脸上晃过片片斑驳碎影。有风,拂上脸颊,亦如婴儿般温婉通透的小手。耳边,是那不知名的鸟叫声,呼吸间,是这大自然沁入心脾的花香气息。
台阶似乎总也走不完,每到一个拐角处,总会有一座类似于“沐心亭”这样的凉亭。亭子的六角檐柱上,有挥毫泼墨中写下的诗句,我喜欢这样的亭子,以及这亭子上方微微向上翘起的檐角,亭子边高入云端的峭壁上有飞流直下的“屑玉泉”。立于亭中央,顿时就有了“飞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的空灵之感。
“沐心亭”那沐的可是尘世羁绊,红尘深深,一颗心临风沐雨,有多少织进皱纹里的岁月沧桑,又有多少不能言说的疼痛和无奈,更有多少我们不得去面对的现实,以及不得不前行的坚韧和执着。爱恨情仇、追名逐利,若能将那一颗心贪念红尘的心,从此沐浴在这寂静的山林中,是不是,从此,也就了了这万般恩怨。
白龙洞,接路都是由工匠们从岩石峭壁中打凿出来的小台阶,两旁都有坚固的护栏。一路走来,我不仅赞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同时也佩服工匠们的精心设计。
途中有一座庙宇,建筑在高而险的峭壁上,同行的人中有一位年长的阿婆,一手杵着拐杖,一手由晚辈们搀扶着,径自的走进那庙里。庙不大,却也香烟袅袅。山不在高,有庙则灵,建庙之人将这庙宇建在深山之中,烧香拜佛的人一路沿途跋涉,以虐诚之心换取佛光临身。( )
玉甑峰是中雁荡山的图腾。中雁荡最早的山志就叫《玉甑峰志》,可见玉甑峰在中雁荡山的地位之重。
俯级而上,走到玉甑脚下时,有一间用毛竹搭起的小屋,有本地阿婆和阿公长年在这里卖一些零食为生。站在小屋边的亭子里,望着脚下一条条蜿蜒的崎岖山路,远处,城市中心拥挤繁华的楼房街道,近处,泊在山脚下绿幽幽的白石三湖。我想,广漠尘世,如得一人心,我愿与他一辈子守在这青山绿水间,白首不相离。
没有名利的争夺,也没有财富的诱惑,每天一同下山,上山,一同在这云端之上,春赏花,夏观瀑,秋采菊,冬踏雪。晨起,有朝霞相伴,夜晚,有星月作陪。只是,如此的绻缱柔情,是何等的奢望。
到达玉甑峰,首先要先穿过玉虹洞,玉虹洞,如其名般美仑美奂,走出洞口,便来到另外一个岗峦起伏的山水小世界,两侧的岩石把洞口处包围成一线天,外面的阳光炙热,在这里,却感到凉风阵阵。
顺着陡峭的路向上攀岩,穿过逼仄的阶梯式岩壁,便来到玉甑峰峰顶,“路从飞鸟头上过,人在白云深处行”,玉甑峰高入云端,立在峰顶,一峰独出,万峰俯首,顿时便有了广宇浩茫,目空一切的浩然之气。
峰顶上另有青松翠竹,奇峰怪石,峰岩相叠,步移景换。逶迤而来的小桥流水,眼见水穷水尽之际,却又在九曲八折中峰回路转。
立于峰顶,对着脚下的山河猛然一声呐喊,那呐喊声穿过岩石峭壁,越过茫茫青山,在这山高海远间,袅袅不绝。此刻,尘世的繁杂琐碎,顿时全消。
天色渐晚,面对这青山叠峦,意犹未尽,不忍离去。可是,下山的路还很长,归途中,路遇景区护路人,默默无闻的在清扫着道路上的瓜皮落叶,一只全身以雪白色为主的大狗静静的躺在护路人的身旁,看它那悠闲自得的模样,仿佛它就是这山林中的一花一草一木。
青山寂寂,落叶无声,如果可以,我多么想一直停留在这青山苍翠中,做这山中的一花一草一木。
天色已晚,最终,我不得不走下山来,就像,我不得不奔赴这喧嚣的红尘万丈!

篇二:江南印象,雪舞霓裳
清晨,推窗。一阵刺骨的寒风迎面吹来。在眼前呈现的,是洁白的雪,那样通透,晶莹,扬扬洒洒,铺天盖地而来。
在江南生活多年,Y城多年未曾下雪,这场雪来的不早不晚,为寒冬腊月里的心情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北方的雪是热烈、豪放的,而江南的雪则是婉约的,像是邻家女孩,迈着纤盈的步子,轻轻盈盈的,摇曳出一种细腻玲珑的风情。
走在上班的途中,房顶上,车蓬上,路边的香樟树上都落上一层厚厚的雪。尽管寒风刺骨,却也无法阻挡人们欣赏雪景的热情,晨沐广场上聚满了许多赏雪景的人。拿起相机,记下这洁白的世界,也记下这美好的一刻。公交车上,人们兴奋的谈论着雪。我坐在靠窗的位置,静静的不说话,望着车窗外在眼里一一流过的雪景,有了一种时光倒流的恍惚错觉。
飞雪漫漫,纷扰了思绪,想念家乡,远方的母亲,奶奶,想起小时候,每逢下雪,堆雪人,打雪仗,一家人围着炉火聊天。那时的心情纯白,简单,多像这洁白无垠的雪花。
一片雪花,落在手心里。化成雪水,瞬间,顺着手心的纹路渗透在肌肤里。思念便如死灰复燃的蔓藤疯长,记得你说,我是你捧在手心里的珍宝。我说,你是我含在手心里的暖。无数个大雪倾城,冷凝岑寂的日子,请允许我们相互依靠、取暖。
其实在我心里,你就是一场大雪,一场倾城大雪,覆盖了我所有出逃的思绪。孑然彳亍在你给我的雪的童话世界里,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我知道,那终是一场戏梦。我在梦里,你在梦外。
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就像是美丽的梦。所以,才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有愿望是美丽的,期待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甜蜜的过程。当翠绿的树叶褪去外衣,变成突兀的枝干在寒风中屹立,谁能说它不是为了迎接雪的到来,进行神圣的亲密,变成雪枝装点冬的世界。当百花凋零,寒梅却在萧杀中吐出绮丽的花蕊,谁能说它不是为了接待雪的到来,而完成一次雪舞霓裳。
温暖的阳光吻上眼角的时候,读你写下的诗。内心,不再是荒芜一片。《想念》“它会使一个人饱满起来,成为麦穗和葡萄。就像芦苇灌满了风。在星群之中/我不以光芒的大小/辨认你。远山微云/惟有你最清醒和寂静。我为你摆放烟波浩渺、湖岸和岛屿。可供迷途。”
人生,活的太清醒会痛,醒的梦的边缘。终于明白,人生如梦,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场过眼云烟。
忽忆起,在名著《红楼梦》里有一句词:“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原意是借雪寓人生。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红楼里的角色,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人生就像是下一场雪。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着,到最后,都将陨落在这无极的时空里,最终都要消逝、无痕。
“质本洁来还洁去!”

篇三:江南印象,深冬
送走了多愁善感且迟迟不肯离去的秋,冬,才穿过季节的弄堂,摇着那蹒蹒跚跚的步子迟迟的来了。
风,依旧照着自己的意思吹,只是风过处,小草、以及尚未凋零的花朵和树叶,都含羞的低下了头。
冬,仿佛是在一夜间来到江南的,稀薄的空气中多了几分岑静与寂冷,深深的吸一口气,那刺骨的冷,便直入心底。
因为寒冷,所以,阳光就显得弥足珍贵。晴朗的日子,清晨会格外的寒冷,每说一句话,每一个呼吸,嘴里都带着一层白色的雾气。
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缓缓的从东方升起,远远望去,阳光像是有生命。远山,阳光停留在树杈上;近处,阳光穿过层层密密楼宇,阳光撒在大路上,阳光撒在稻田里,齐刷刷的稻茬跟着升腾起一层白色的雾气,袅袅妖娆,冉冉娉婷;阳光撒在奶奶的脸上,奶奶立马绽放出了笑容;阳光撒在小朋友的衣服上,小朋友们便追着阳光跑。
走廊下,巷口处,都挤满了阳光,也挤满了喜欢阳光的人。伸出冰冷的双手,放到阳光下,那温热的暖,便直入心底。
但是,阳光也会有消失的时候,如果说秋季的江南是一副伤感的油画,那么,冬季没有阳光的江南,就如同是挂在戏台上的白帷布。尤其是像现在这样,无雨无风也无晴的天气里,万里无云,极目处,是一眼望不也到边的肃穆与萧杀。
在这片萧杀里,总想做点什么,或是发出点声响,来打破。
那雪,就是从这块白帷布里落下来的,开始是一场阴冷的细雨,雪花是沿着雨缝细细的飘下来的,当地面上有一层寒霜似的白时,那雨,便无声地止住了。
雪的到来让小城有了骚动,让冰冷的冬季也仿佛有了温度和热气。那雪,下了整整一夜,人们开始期待,第二天醒来时,呈现在眼前的会不会是大雪倾城。
然而,江南的雪,终是会让人失望的,那雪下的那样纤盈,细腻,就如同江南的名字,雪片不是鹅毛般的漫天飞舞,只是在地上铺了薄薄的一层,稀薄到可怜。
我虽然喜欢江南,但是关于雪,我还是向往北方,北方的雪像是北方人豪爽的性格,那样大刀阔斧般的漫天而下,第二天醒来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雪城。心,仿佛一下子也跟着空了,随着雪花那样干脆、浓烈的投入,一下子,就舞的空了。
江南的雪虽然下的稀而少,却也丝毫也不影响人们赏雪的心情,人们似乎忘记了寒冷,孩子们奔跑在雪地里,大人们拿起相机忙碌在公园里。每个人的心里,似乎都有发出一种叹息,那雪,下的实在是太少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与某个冬夜里醒来,窗外,一轮美丽的皓月悬于天际,月华温柔顺着玻璃窗照射进来,空气中仿佛流淌着盈盈的暗香浮动,那一丝仅存的睡意也被那缕暗香给涤荡开了,心事流莹,思念便顺着罅隙钻进来,想念故乡,想念母亲,想念那个虽破旧却温暖的小镇。
这样的冬夜是最寂寥不过的,世界安静的仿佛只剩下自己的心事,思念浸在一堆化不开的浓愁里,回忆的触角生出痉挛的须,在夜的寂寥中,不时的戳伤自己。
透过那扇虚掩的夜窗,我看见,那个回忆中的人儿,在江南的深冬里,依然的,是那样的娴静与美丽。

篇四:江南印象,初秋
没有侵入骨髓的寒意,也没有大刀阔斧般的飘零落叶,江南的秋,说来,就来了!
江南的秋,总是姗姗来迟,入秋,气温依然炎热,送走了最后一个秋老虎,这时,秋才真真正正的来了。
我喜欢江南的秋,它来的时候,仿佛是拂送在耳边的一阵轻风,是那样不急不躁,淡而不寡。
清晨,空气里开始有了点点湿薄的雾气,伴随着沁入肌肤里的清凉寒意,透过车窗,蓦然惊觉,那些流连在眼底的绿,不知何时,已经渐渐黯淡了颜色。稻田里的藕叶不再像往日那般神采奕奕,就连那一株平日里亭亭玉立,独自妖娆的莲花也凋零到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盘珠落并立的莲子。莲叶像是丢失了养分,干枯着,翻卷着,莲叶老了,叶片处的筋筋脉脉凹凸的像是老人干躁的手掌。
远处,青山依旧苍翠,只是苍翠中多了一份独自消受的怜韵与黯然。这样的黯然,恰好是我喜欢的,就如同这姗姗而来的初秋,来的这样不急不迫,来的这般从容。
我想,再过不了多久,那片苍翠里,又会多出来几分深红与浅黄吧。依旧苍翠的是不畏严寒的青松“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树叶由绿变暗,由暗变黄,满树枯黄时,那片片猝然跌落眼底的红枫,也衬托出格外的明艳与风情“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走在这样苍翠深红与浅黄相间的小道上,耳畔拂来轻柔的秋风,内心,又会滋生多少难忘的情愫了?
那片片红进心底的枫叶,可是你那缱绻在心头难忘的情怀,那是一抹我深爱的红,红到极致,决绝而悲艳,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量,只为了奔赴那场命中注定飘落。
只是,那场繁华过后,有谁还记得你曾经的光鲜与明媚?
秋风来时,院子里树叶有了窸窸嗦嗦的脆响。夏蝉早已停止了鸣叫,院前的花架上爬满了各种早已长不出蔬果的长藤,有扁豆,有丝瓜,还有葡萄,枯黄的藤叶翻卷着,等待着最后的叶落归根。
秋雨来时,也是悄无声息的,没有夏雨时的大雨滂沱,温柔的,轻盈的,像是一位捏足而过的少女。
夜开始变的漫长,长夜寂寂,孤灯漫漫时,窗外的秋雨愁开像是一团化不开的烟雾,这样的夜里,独居,会觉得寂寞冷清,聚会,又嫌喧吵,最好的消谴,是三两好友小酌,没有酒桌上的喧闹,也没有杯光酒影中的阿谀奉承,有的,只是把盏言欢,快意人生。
抑或是一个人,香茗一杯,一书在手。陪伴自己的除了那盏置于案头的孤灯,还有窗外细细的秋雨,此时的心情,不悲不喜,静极,清极,滤尽生命的污浊,呈现的,竟是一顷尘心净滤的澄澈平和。
就如同这江南姗姗来迟的初秋,来的一路从容!

篇五:江南印象,夜半馄饨
江南,有着云烟一般的名字,粉壁黛瓦,绣帘雕窗,石栈小桥,杨柳堆烟。初到江南,就深深被她的婉约打动.
我知道,于江南,我只是天南地北纷沓而来中的一位匆匆过客,但是对于江南的印象,却是深之又深的烙印在脑海里。就像那连檐重阁外的小桥流水,横塘曲岸里的朱槛雕栏,小巷通幽处的那把油纸伞。
江南的夜是寂静的,万籁俱寂中,除了那滴落在耳畔边的细细秋雨,还有那回荡在巷子里的卖馄饨声。
卖馄饨的人一般都是在夜里十点以后出门,踩着一辆改装的破三轮车,车上搭了一个简易的雨棚,棚子边挂了一只充满了电的灯。三三两两的炊具堆在车上,一只简易搭起的灶,一口大锅,几瓶热开水。几个带着抽屉的塑料盒子里,放着盐,鸡精,以及切好的紫菜,青葱等作料。作料边一盒盒的放好已经包好的馄饨。
夜里,卖馄饨的人,踩着三轮车,带着他所有的家当出门。或许,让我感到好奇的,不是他一辆三轮车便能燃起一地炊烟,而是他绑在那三轮车头上的竹梆子。竹梆是由一截竹筒做成的,把竹筒两头掏空.走街串巷卖馄饨时,无需大声吆喝,只是轻轻的用木棒敲打竹筒。“梆梆”的声音便划破寂静的夜空,由巷子的这一端,传到很远的地方.
初到江南,在乐清这个商业繁华的城市,听见这奇怪的“梆梆”声,不由的心生好奇,继而联想到古时候,夜半时,守夜人敲在夜空下的打更声,并配有“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吆喝。
在江南,却也能听见这样敲竹梆子的声音,好奇心使然,推窗观望,只见巷口处亮起一盏昏暗的灯,摇摇晃晃的,随着那一声声的梆子声,由远及近.
走近时,楼下的一位朋友吆喝“来碗馄饨”。那车子便止了步停下来。只见他熟稔的将瓶中的开水倒入锅中,再以旺火烧至沸腾,再将那一个个已经包好的馄饨放入锅中,那些薄皮细皮嫩肉的馄饨便像蕊开的花朵一般,叶叶舒卷,层层绽放,夜空中腾起一层云烟一般的热气,不一会儿,便是那股子诱人的香气。
我想,如果,我是那个在黑暗中赶路的人,在寒冷的冬夜里,遇见那盏忽闪的灯火,心里,一定会觉得异常的亲切,一碗清汤寡水的馄饨,水面上,几根漂浮的青葱,食入口中,唇齿生津。所贪念的,不止是这足以填饱五腹六脏馄饨,而是在这寒冷的冬夜里,那一口入心的-暖!

篇六:江南印象
想起那年的江南之旅,心里温暖而湿润。江南的烟雨亭榭,江南的青石小巷,江南的一叶孤舟,江南的小桥流水,如诗,如梦,如歌。
走在那个江南古镇的青石小巷,恍惚间如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里。不知道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不是对前生微茫的记忆。小巷青石板上的青苔,散发着尘世的香气,多少年的岁月从小巷的青石板上悄悄溜走,留下一串磨光的印痕。小巷两边的镂花檀木小窗后,仍可以看到青花瓷瓶中那束盛开的杏花,只是,在细雨飞烟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早已不见那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小巷深处,是谁又弹起了多情的琵琶?古渡口边,又是谁在烟雨迷蒙中一身蓑衣无言等候故人来?
置身江南,时间如无涯的秋水,浮世若梦。半梦半醒中,驾一叶兰舟,在前世与来生之间穿梭,从那个细雨飞花的季节里一路走来。江南的烟飘雨绕,江南的春花秋月,江南的远山近水,凝结成一幅幅素雅的水墨丹青,在记忆深处定格。古老石桥下,潺潺流水,轻轻荡漾着木桨拨乱的碎影。千年断桥边,草长莺飞,花自开谢,人自离合,只有轻纱窗后那一抹如桃花般的浅笑,在梦里依稀。
寒山寺外,疏钟淡月。秦淮河畔,红袖飘香。江南如梦,梦似江南。

篇七:江南印象
参加工作以后,我曾数次下江南(江南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说,本文取广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汉子,与东北有很大地理、人文差异的江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印象如游云翔鹤、雨丝风片时或滑过我的脑海。思也曾经到江南,梦也曾经到江南,能不忆江南?印象江南最深的是四个字:润、雅、柔、细。

江南的润包括湿润、温润、滋润、滑润、圆润等感觉。
江南多水,江河湖海,水系纵横,气温又较高,水分蒸腾,湿润、温润便是必然的了。
走在江南的路上,特别是走在水边,温潮之气扑面而来,润着你的面孔,鼻孔、咽喉。由于空气温润,江南的大地便经常弥漫着轻薄如纱的烟雾,朦朦胧胧,飘飘邈邈。故而描写江南景物的诗词多有烟雾词句:“烟暝酒旗斜”,“烟销日出不见人”,“烟中列岫青无数”;波是烟波,浪是烟浪,树是烟树,花是烟花。雾之词句则有“雾失楼台”,“雾露隐芙蓉”等句。
千余年之前,诗仙李白送好友孟浩然赴江南扬州,他的思绪也飞到了刚刚游历且恋恋难忘的江南,于是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江南给诗仙印象极深的就是“烟花”呀。游历江南,重温这诗句,你会清晰感觉到烟雾迷蒙中江南繁花的朦胧,温润。
空气温湿,便多雨,滂沱暴雨不甚多,滋润的细雨时或有之。雨丝蒙蒙,随风潜入,若隐若现,润物无声。飘落脸面,似按摩师用润肤液轻柔抚摩,很滑润,很舒服。
比李白稍后的晚唐诗人杜牧,也游历过江南,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是烟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袅袅,雾蒙蒙,烟雨中的江南给人留下无边的遐想,无限的感触呀。
有潮雾和雨丝的经常滋润,江南女子的脸面光滑似月,温润如玉、如象牙。苏、杭、金陵自古出美女也是必然的了。西施、苏小小,董小宛、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等绝代美人都出自江南,正所谓,“江南锦绣乡,苏杭美人州”呀。一个画家旅居法国数年后回国说:“法国美女真是多,在大街上拉过一个女子就是很好的模特。”如果你走在苏杭、南京的大街上,也会有类似感觉的。
江南的花木得天独厚,常受丰足雨露滋润,格外的鲜嫩、光润。用白居易的话说,是“胜火的红”;用朱自清的话说,是“醉人的绿”。正是这遍地茂盛光鲜的花草林木,织就铺满江南的锦绣华服。景与人皆美,江南也就美不胜收了。
江南丰足的雨露也滋润了庄稼,造就了鱼米之乡,神州的粮仓,中国最富庶之区。中国古有“苏常熟,天下足”之说。明清时江南一州钱粮可比它地一省。乾隆下江南感慨“贵为天子,尚不及江南一富翁。”修建扩建大运河,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漕运,将江南充足的粮食运往北方。
“喜看稻菽千重浪”,江南的雨露滋养了众多的炎黄子孙啊。

许多书中都说江南是“温柔富贵乡”。江南的柔也是出了名的。游历江南,温柔,轻柔,软柔便时时触接你的感官。
首先是触耳的温柔吴语。完全不似北方的粗喉大嗓,江南人,特别是江南女人说话是轻轻的,柔柔的,如小夜曲的乐音,悦耳又带着些梦幻。
百科书中这样说:“吴语又称江南言话,南方雅言。在中国被认为是汉语的一支方言,在联合国被认为是一门语言。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特别是苏州话因声音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可见吴语的温柔婉转是举世公认的。
说话这样温柔,歌唱起来就更轻柔婉转了。江南的戏曲很少有高腔或吼唱,总是在平缓、温和的声部运行,近似抒情歌曲。越剧、黄梅戏都是如此。
江南评弹亦如是,珍珠般圆润,丝帛般绵软。倾听评弹,就如在美梦中幻游,你尽管去轻松的漫步,不怕被高声惊扰,不怕被杂音烦闹,小桥流水任你徜徉。
江南的音乐名曰:江南丝竹。顾名思义,以二胡、琵琶、阮等丝弦乐器和笛、箫、笙等竹制乐器为主,少有金属类响器,奏出的乐曲也大多温柔轻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霓裳曲》、《茉莉花》……听听这些曲名你就感觉到了。听江南丝竹乐,当在春江花月夜,面对梅花、茉莉,若有淑女霓裳轻舞就更美妙了。
江南的流水也是温柔的,少有急流险滩,柔水徐徐,波澜不惊。湍急奔腾的河流自西北高原到了江南平原,早已失去了不羁的猛烈,也如江南草木,江南的话语一般温柔了,不再唱高亢的船工号子,而是弹奏轻柔的江南丝竹了。“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是在江南看流水的基调,田园诗般的基调。在苏州、乌镇、周庄,你都能看到这样的流水。你坐在乌篷船里,看着船夫舒缓有节奏地摇橹,如在轻松弹拨丝弦。船与流水一样,缓缓稳稳前行,摇篮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存在决定意识,环境影响性格,江南人的性格也是温柔的。我在去苏州的火车上,遇到一位在东北经商的苏州男人,他说东北人豪爽,但脾气也躁,好动手打仗。说他的家乡人都温和,说话和气,他从小长到40来岁,没看到人吵过架,更没看到人打架。
虽然是一已之见,但也可窥一斑吧。我走遍江南,有些城市还住过些时日,亦有同感。在东北,我接触过不少上海知青,感觉他们性格大都柔和,小资味较浓,有的甚至有些女性化。脾气烈与脾气柔孰优孰劣,很难下个明确判断,但待人和气,有话好好说总是好的。和谐社会需要和气、和睦的人际关系。
一篇文章说江南的温柔造就了江南人的软骨头,比如明末有变节士人钱谦益、侯方域、吴梅村、龚定山,现代有卖国贼章宗祥、陆宗舆。郁达夫更尖刻地说杭州人“文弱”,“意志薄弱。”(见郁达夫《杭州》)。我觉得这些评价以偏概全,不够恰当。哪里的人都有好有坏,不可笼统定性。江南人是温柔的,也是坚强的。“卧薪尝胆”体现了江南人的坚韧。文天祥、陆秀夫的慷慨赴死显示了江南人的不屈。林则徐的怒烧鸦片则烧出了江南人乃至中国人的正气与豪情。

游历江南,你还会经常感受到江南的雅:雅致、文雅、典雅、古雅。
园林必定是美的,但有些园林可能美,但不一定雅,江南的园林美而雅。园林的美可以来于自然,但雅却是要注入人文的。
“沧浪”、“寄畅”、“拙政”、“环秀”、“静思”,听听这些江南园林的园名,不是很雅致么?园林里建筑的名字也都很优雅。例如拙政园亭台楼阁的名字皆来自佳文名句。李白有诗“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兰雪堂”之名便取意此诗。每座亭台就是一首诗,每个水榭就是一幅画,漫步江南园林中,就如行于诗情画意里,充分体味到江南景色的风雅。
江南的景点、古迹随处可见、可忆佳诗名联。坐在西湖的游船上,你会耳闻“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吟诵。漫步寒山寺,你似可看到与江枫对愁的渔火,听到夜半到客船的钟声。出自南京的成语典故众多,如“虎踞龙盘”、“破镜重圆”、“后起之秀”、“改邪归正”、“天花乱坠”、“江郎才尽”等等。而描写南京的中国文学名著有数部,如《桃花扇》、《红楼梦》、《儒林外史》……古雅的毛笔用典雅的文字写出了六朝金粉地的雅与俗,悲与欢,离与合……
走进江南的小巷,雅也随时显现。一幢幢白墙黑瓦,雕砖刻窗的平房显现着古雅;随处可见的茶馆、棋室则显露着文雅;遍布江南街巷的文化名人故居,令你时时感受江南的儒雅。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杜慎卿和一班文人坐着品茶闲聊,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人挑了两只空桶,走了过来,这一个拍着那一个的肩头说“‘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从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到江南平民百姓也早感染上儒雅之气了。
是的,江南的儒雅之气如烟水气般氤氲弥漫,使这里成为中国最富文化、艺术气息之域。
最优雅的瓷器、紫砂器、玉雕、刺绣均出自江南。
中国的国粹——京剧是由江南安徽而出,微班进京才最终深化为京剧,所以京剧里还有不少江南的字眼。
中国电影发源地是上海,当年的电影明星赵丹、上官云珠、阮玲玉等大都是江南人。
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三首中国民族乐曲“梁祝”、“二泉映月”、“茉莉花”均出自江南。
许多作家、画家、音乐家也都出自江南。如鲁迅、张大千、刘天华……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的大学教授三有其二出自江南。
江南是锦绣繁华地,也是才子佳人地。

江南的细,精细、细致也给人印象很深。
初到上海,旅馆服务员一天数次到房间打扫卫生,铺的凉席要用清水擦两三次,连卫生间的坐便都擦拭得光可照人。出门打听一个地址,守门人不但详细指点,还仔细画了张图让我带上。到菜市场逛逛,看了看活蹦乱跳的螃蟹,售货员知我是东北人,便仔细介绍各种螃蟹的辨别方法及螃蟹的各种食法。这些小情节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江南人的精细、认真。
江南人不但心细,手也细,最精致的工艺品:玉雕、象牙雕、苏绣都出自江南。还有精致的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器。
江南的园林打理得如精致的盆景,一个小角落都精心的栽上棵芭蕉或是几丛细竹,成为小景致。回廊上每个轩窗你探头望去,都是一幅精美的风景画,看得出这窗是精心设计。园林里的盆景就更是匠心独具,几尺见方,别有洞天,可谓盆景小园林,园林大盆景。
江南城市要比中国其它地区干净,上海虽是中国第一大都市,但小巷子里都很清洁,看得出清扫和维护的精心。苏州、杭州、无锡等也是如此。
苏州绣工可以把一根丝线辟成几股乃至十几股。也很精细的日本厂主就看中了苏州人的这种精细,愿意在此投资建立电子工厂。现在苏州建成了世界级的工业园区。
仔细、认真才能办好事,办大事。日本、德国二战遭受重大挫折,但很快又崛起,成为世界前三位的经济大国,与它们办事认真、仔细的传统很有关系。日、德的产品质量在世界首屈一指,产品科技水平也是最高一级的。现在我国江南经济迅速崛起,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并列,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这也与江南人办事仔细、认真大有关系。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其经济连续数年高速增长,同期增幅要高于全国3至5个百分点。2005年11月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区)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
江南是美好的,江南的明天会更美好
江南印象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上一篇:迷情的雾都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