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中原的历史深处(上)

河南地处中原,最早的农耕文明在这里起步,先民们在黄河中下游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启了华夏的历史,中华五千年与河南有着说不完的关系。洛阳、开封、安阳,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了三个。散漫在中原的历史古迹灿若星辰……

我本俗人,杂务缠身,终日营营,心为物役,很少到这些地方,亲炙古人,追慕先贤。金秋十月,天清气爽,为自己放了个假,带上家人先后利用两个星期天,外出走动,一是为了看看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二是借机散心,看看中原各地风物名胜。很感谢同窗情谊,他(她)们热情的引着我和家人看了几处风景古迹,诱发了我行走的激情,使我得以和这些古迹有了亲近的缘份。

行走在中原明净的秋田中,放眼天高地阔,驻足千年古地,心与时空交错,忘记了此身是谁,颇为安适恬心。我不喜拍照,就用文字撷取若干,以记胜游。

一、风穴寺:千年梵音静我心

风穴寺,给我的感觉是:静。

秋日的下午,天高而蓝,红日杲杲,偶而有风,吹过耳际发梢。风穴寺就这样伫立在面前。( 文章阅读网: )

朱红的大门,赭墙灰瓦,有黄衣僧人用扫帚轻轻的扫着地上的些许落叶。游人不多,三五簇儿,也没有人高声说话。即使近门的商贩也是安静的坐着,守着面前摊上的物品,只用目光里的笑意看着你。

风穴寺位于汝州市城东北九公里处嵩山少室北麓,建于北魏,是我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历经隋、唐、宋、元,至明代达到鼎盛,香火极旺。寺内历代石碑众多,记载着往昔的风华。寺依山而建,占地二千余亩,以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金代中佛殿为三宝,是古寺建筑中的精华极品。

缘诸殿拾级而上,静读楹联,细审古碑,轻蹑脚步上钟阁,穿行在古寺的千年深静之中,觉得身子轻飘飘的……登上最高处,回看佛殿、钟阁、塔林,掩映在秋树翠色之中,远处群山丛中的一角汝州城也披上了一层若红若黄的光芒。

沿小路而下,见寺旁翠竹青藤,一泓水潭,鸟语啾啾,以手掬水,凉意沁人。转至中殿,僧人们正在诵经,声音嗡嗡,木鱼得得,这诵经之音,似有魔法,让人听来有身心肃穆之感。

出寺数百米,路旁有一处庭院,同学说,下车看看吧,这是刘希夷墓。就下车,立于路旁,这处庭院内应有墓冢,只是院门紧锁,墙体表层斑驳,有破败之象。唐代诗人刘希夷《代白头吟》诗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为人推崇。相传为其舅宋之问所爱,欲据为己有,希夷不许,宋之问竟让人用土囊把他压死。刘希夷以三十岁许年齿辞世,殊可令人浩叹。千载而下,刘希夷长伴佛门静地,夜闻梵音,得无憾乎?

而似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中,也隐隐有些禅意在里面。诗人止息之地与千年古刹正是两相得宜呢,我想。

二、三苏坟: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秋田耕后,很是干净。田间阡陌纵横,大路右边农人洒了几公里长的玉米粒儿,不时有人在翻晾着这些新鲜的粮食。

穿行在农家风味浓郁的村道上,忘了是去看心仪的苏东坡的憩息之地。恍惚间,车辆驶上了一个漫而不高的山坡。同学指着高岗上一处葱翠的所在——

“那就是三苏坟!”

到了近前,乃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四围新修的围墙,大门上面有启功先生题写的匾额:“三苏坟”,字是简体字,黑底金字,迎眼清爽。

进了大门,沿右侧步道进入,行一百多米,右折上高台。有东坡先生右手持卷,左手背后,凝神远望的雕像一座,有远眺家乡眉山之意。

说来东坡先生葬在河南郏县,也有深意在里面。

追溯其中缘由,归于苏东坡先生。东坡先生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在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地方上当过8个州的太守,政绩卓著;在诗词文赋和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是我国古代天才的文学家。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贬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北靠嵩山,南眺汝水,峰峦绵亘,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继而想到: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苏东坡专嘱其弟苏辙: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手足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政和二年(公元1112)十月三日,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其妻也将其葬于此,始称“二苏坟”。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廿十五日卒于京师(开封),安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渭:“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和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之间。”遂称“三苏坟”。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较大影响,后人为表彰苏轼父子之功绩,扬其美名,又在三苏坟西南300米处修建一座“三苏祠”,祠内至今还保存着元代“三苏”泥塑像,苏洵居中,轼、辙并列左右,三人身朝服、面含微笑。

步入三苏坟,门前神道两旁四株古柏苍翠挺拔,遮天盖地。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入院,迎面是一座红石牌坊,“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阴刻苏东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走近墓冢,约有十亩许,古柏参天,杂树丛生。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俱有残损貌。游人不时有焚香者,香烟缭绕,听得有母亲对小孩子说,好好上柱香,保佑你考个好大学……

我在三苏墓冢前,默坐良久,心里想着东坡先生的那句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他一生少年得志,文名冠天下,也因文章饱受挫折,有时很憎恨文章的。他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地下有知,听到现今望子成龙的人们到坟前祈求遂愿,当有何想?

埋骨是埋在这青山好地儿,可家乡数千里,正是他年夜雨独伤神……功名文章的后面,朝堂政绩的后面,应是对家乡的一种原始而浓烈的归属情感吧。

三苏祠内,广植翠竹,数进院落,干净整洁。有一处碑林,百块石碑,都是书法名人们书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色儿的“大江东去……”。祠内正拍着一部电视剧《挂帅》,好象也有一个很有名气的男演员在里面,我没有看清楚是谁。

正午时分,我们步出了三苏坟。回望那苍翠中隐隐的墓冢,我心里再次向三苏致意,向东坡先生致意。我走在了东坡先生曾经走过的一方山水间,走过了东坡先生长眠的一方山水间。

很想买一本介绍三苏坟的书,可是没见到有人出售。

行走,在中原的历史深处(上)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