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散文 > 拉练的文章

拉练的文章



篇一:拉练
“拉练”是军事用语,只有当过野战军的军人才懂的用语,军队后勤部队的也会懂的,地方部队军人可能不太熟悉。“拉练”是军队里一个很重要的训练项目,内容非常多,行军,射击,投弹,游泳,跑步,登山,这是为了增强下级军官和士兵的体质及加强战斗力的一种训练。在拉练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在一种纪律严明的压力下磨励自己,使这支队伍变得更加团结和更具有凝聚力。倘若这支原本只有七分战斗力的队伍,在拉练的锻炼中会变成一支顽强的有十分战斗的队伍。这便是军队里经常拉练的目的。野战部队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拉练,那就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种拉练是当兵最辛苦的时候。吃不好,睡不好,脚底打血泡,非常疲劳。
我记得第一次参加夏天的拉练,是在东北的吉林长白山地区进行的,这里与朝鲜隔河(图门江)相望,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石乙水,流经中朝边界,向东北又折向东南,其干流流经和龙、龙井、图们、珲春四市。珲春市敬信镇于防川土字牌在东经130度42分,北纬42度17分处出境流入日本海。长白山,位于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境内,是中朝两国的界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5A级风景区、关东第一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中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高度2691米,是东北第一高峰,而长白山最高峰是位于朝鲜境内的将军峰。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境内海拔最高、喷口最大的火山体。长白山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长相守、到白头”。在大山中搞野营训练,东北的夏天比南方好过,主要是没有蚊子,晚上随便睡觉都是凉快。再说,那个地方多数生活着朝鲜族人民,对子弟兵很好,主动把家里的正房大火坑让给解放军睡,家里有好吃的也送给我们吃,使我们非常感动。一个团的三个营加上三个直属连队在大山中转了一个月,有时候睡在房屋里,有时候睡在荒山原野之中,有时挺辛苦,有时挺有意思,年轻人都有新鲜感和好奇感。拉练的主要任务就是跋山涉水,野炊,投弹,射击,寻找隐蔽的目标,露营。
回想起那年冬季在长白山的野营训练,心有余悸,在拉练中,我们就吃尽了苦头,来自南方的青年军人,虽然说是年青力壮,在南方不怕冷,可是,到了北方的冬天,那就大不一样,进入冬天,特别怕冬,穿了绒衣,又穿棉衣,还要穿上皮毛大衣,脚上穿的是皮毛大头鞋,头戴皮帽,手戴皮手套,全是真正的纯羊毛做的,嘴上还要戴上厚厚的棉口罩,东北的条件习惯比南方好,天气干燥,地面干净,只有多穿一些就不会冷的。室外太冷,但室内的温度高,进入房子内,必须脱掉外套,不然在室内会热的受不了的,南方就不一样,室内外是一个温度,现在有空调调节温度还是好一些,。所以,北方都不愿意到南方去,南方人也不愿意到北方去,形成好大的生活习惯的反差。
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第二,整个军全部调房江苏徐州,一部份在江苏徐州地区,一部份在山东临沂地区,军队的驻防是没有界线的,只要方便部队执行任务就行。在南方摘拉练与北方大不一样,夏天蚊子太多,冬天又冷又潮湿,道路泥泞,这里的山少,我们就是在平原地方搞强行军训练,开始每天是30公里,后来每天40公里,再后来是每天50公里,最后那几天是每天60、70、80公里,真累啊,那时候年青,困难重重也坚持过来了,所以,如今的身体还算可以。
再后来,我们调到云南前线,来到原昆明军区的后勤部队,参加了自卫反击战。这边的部队不搞拉练,可能是后勤部队的原因,搞训练还是搞,多是种地,抓生产搞的好。

篇二:拉练
拉练本来是军队野营训练的科目,旨在增强士兵体质,提高战斗力。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远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拉练很是盛行。不但部队要拉练,学生也要拉练。初中以上的学生都到北京南京延安井冈山拉练去了,我们这些低年级的小同学只能在近处“转悠”。记得一年腊八的早晨,我们学校五六年级的二百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短途跋涉”。我们都全副武装,背着叠得整齐的被包,腰里斜挎着语录包,肩上扛着红缨枪,排着整齐的队伍“迎着朝霞”出发了。
翻过一架山梁,我们首先来到了刘山闸。刘山闸是五八年大跃进的产物,它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枢纽之一。由船闸(行船),节制闸(排水)和翻水站(提水)三位一体构成。据说“刘山闸”三个大字还是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题写的呢!不过当时的“刘少奇”三个字已经被涂掉了。中午我们参观了307国道上的望母山大桥。这是一座架在古运河上的宏伟大桥,全部是由解放军建造的。据说建造这座大桥相当困难,因为这是一条流沙河。其间牺牲了三位解放军战士,我们瞻仰了烈士陵墓,念了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后才“继续前进”。晚上住宿在埠上小学校。我们当时完全是部队的编制,整个拉练队伍是一个营,年级是连队,班级是排,小组是班。我们一个排住一口教室,男生住在教室的一头,女生住在教室的另一头,老师就住在学生中间。现在的人也许认为“不可思议”,但那都是真实的存在着。那时的人是单纯的,也是圣洁的!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中午,我们来到了台儿庄大桥。这时,我们举行了庄严的过桥仪式。一位青年男教师在队伍的前头,高举着大刀(木制的),三名少先队旗手紧跟其后高举着鲜艳的国旗团旗队旗,我们排着整齐的队列,高喊着雄壮的口号:“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大桥,一直来到台儿庄中学。学校留校的师生夹道热烈欢迎了我们。下午,我们瞻仰了台儿庄烈士陵园,在纪念碑前庄严地宣誓: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解放战争时期,我华东野战军欲血奋战鲁南,会师淮海,决战中原,气吞山河。千余名革命英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勇牺牲,长眠于此。后来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写的就是这里的故事。晚上在台儿庄中学礼堂和留校师生举行了会演,直到很晚很晚才回宿舍,激动得一夜没有睡好。(- )
第三天,我们去爬寨山。寨山位于枣庄西南,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的一座最大的山峰,因为山顶象个圆圆的大草帽,当地人也叫草帽山。山上漫山遍野的红山枣在太阳的映照下格外鲜艳,不由使人想起映山红的歌声,好象就是唱给这鲜红的山枣似的。
山脚下的村庄,就是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前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的老家。他根据真实人物编写的新歌剧《白毛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山上。恶霸地主黄世仁以收租子为名,逼死佃户杨白劳,侮辱他的女儿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老林的破庙里藏身,不食人间烟火,最终变成了“白毛女”。破庙就在半山腰,全部是用石头砌成的,庙里的神灵已经被“破四旧”了,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口深不见底的旱井,打着手电筒也看不到底的。喜儿当年就是躲在这口井里才逃过劫难的。共产党来了,救出了喜儿,使她翻身得了解放。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时激动地说:“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
下午,我们参观了山下的“阶级斗争教育基地”——泥塑收租院。收租院里全部是用泥塑成的黄世仁,穆仁智,杨白劳,喜儿,贫农,解放军等栩栩如生。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讲解,一边认真地记着笔记,有的同学还哭出了声。那时的人们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呀!晚上,我们住在燕子埠中学。和燕子埠中学的留守师生集体观看了电影《打击侵略者》。
第四天,我们准备胜利返回。当时我的脚在山上崴了,一夜肿得象馒头似的,一点不能占地。随队校医老师给我用酒精灸了,又是吃了止痛片还是不行。班主任安排其他同学帮我被着我的行囊,又找两个大一点的同学架着我才勉强出发。当时我们的班长要背着我,我没有同意。我也很坚强,真的!因为我们都是穷人的孩子,没有那么娇气!没走多远,我竟然能自己走了,谢天谢地,要不多么丢人呀!
短短四天的拉练,使我受用了大半辈子,还将会使我永远受用!
题外话:当时生活很困难,师生穿的衣服百分之百是打着补丁的,被子也是如此。当时我家里没有单独用的被褥,还是临时借小舅的褥子和同学尬伙的。鞋子也不跟脚,所以爬山时把脚崴了。那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见到苹果,在台儿庄花了两毛钱买了两个拳头大的苹果,红的,吃了一个,给奶奶带回家一个。吃饭是师生自己带的山芋干煎饼和咸菜或萝卜干等,所到之处的学校给烧开水,有的还给放点大米打打颜色的。很有意思的是,拉练回来之后,公社粮管所还给师生每人发了四斤挂面,真是不可思意的年代!

篇三:野营拉练
信步在社区公共绿地,几个顽童在草坪上玩耍打滚;杨柳枝条上鼓出了好多嫩芽;迎春花在微风吹拂下,抖动着她微小的身躯,张开了笑脸迎接那浓浓的春意。和煦的春风,卷着一阵清新、幽香,使人陶醉。
忽然,一阵“腌笃鲜”特有的淳香,随着春风扑面而来,哦!又到了一年一度春笋上市之时。每年一到春笋上市,就会引起我对徒步负重野营拉练,经横林、过漕桥,到达宜兴的美好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全民皆兵”准备打仗的年代。一九七一年三月下旬,为响应“野营拉练好”和“如不这样训练,就会变成老爷兵”的号召,我同进厂才半年多的新工人一起,在转业、复员军人,以及基干民兵的带领下,打起背包开始了“练好铁脚板,打败帝修反”的野营拉练。
带队干部确定了行军路线后,首先安排打前站人员和炊事班达到目的地,联系住宿和准备用餐事宜,然而对我们行军人员保密行程。第一天,我们不知到何处宿营,只知道往常州方向走。也许是考虑到让大家慢慢适应负重行军的艰辛,所以当天的行程并不多,下午到横林镇就住宿了。
在那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季节,早上还有一丝寒意。所以,次日清晨起床后还得多穿点衣服。早餐过后,带队领导要求我们抓紧时间赶往下一宿营地。在班长的催促下,我赶紧背起背包加入了行军队伍。
江南的早春是赏心悦目的一幅画: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明媚的阳光给云朵镶上金边;公路两侧的行道树都已绽出绿芽,披上了绿装;几只小鸟在树杈间互相追逐,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田野中青青的麦子长势喜人,在春风的吹拂下,荡漾着阵阵“绿浪花”;金黄色的油菜花,成了蝴蝶的天地,白色的、黄色的、五彩的蝴蝶,在金色的舞台上跳着柔和而优美的舞姿,它们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儿停留在油菜花上传授花粉,和煦的春风吹过,立刻涌起高低起伏的“金浪花”;田间的小路上,不断有三三两两外出踏青的人群走过;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孩子追逐着飞舞的蝴蝶,发出了欢乐的笑声。
上午,在这一路美景的陪伴下,行军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到了下午就出现状况:太阳当头照,又是负重行军,出了汗就得脱衣服,使背负的背包也越来越沉;部分人员的脚上已磨出血泡;春困袭来使少数人员越走越没劲。所以,队伍也就越拉越长。这时,带队领导既用多休息几次,来聚拢队伍,又带领大家唱革命歌曲(就是现在的“红歌”)和语录歌,来振奋、激励大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一路歌声和互相鼓励下,于傍晚到达近代人才辈出的县城——宜兴(现已改为县级市)。晚餐后,住宿在宜兴体育场旁的一所中学内。
翌日,我们在一路春色和汽车开过后扬起的尘土陪伴下,顺利到达野营拉练的终点——川埠煤矿。
川埠煤矿位于宜兴丁蜀红庙,属于国营煤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建矿开采。该矿的开采与当时的政治气氛不无关系,什么“打破苏南无煤史”,以及“改变北煤南运”等甚嚣尘上。由于该矿煤层离地表较浅,煤层还比较薄,煤的质量也不算好,所以产量相对较低。
我们一路人马到达矿区后,领导考虑到安全因素,没让我们下矿井采煤,只要求我们把开采出来的煤,从矿井口用人力煤车,搬运到煤场即可。就这样我们在煤矿一星期左右,既参加了劳动,又锻炼了身板。
我们住宿地离开张公洞只有一公里左右,所以还到该洞游玩了2次,由此领略了溶洞的奇妙与壮观。
张公洞是我国著名石灰岩溶洞,宜兴“三奇”之一。该洞有大小洞穴达70多个,各洞的温度都不相同,素有“海内奇观”之称。相传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张果老在此隐居,故称张公洞。该洞洞中有洞,洞内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复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怪石峥嵘,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当时洞内没有景观灯,只在洞中的拐角处放置煤油灯,游客五到七人一组,提一盏煤油灯边照明边行走,导游用电筒照明讲解。门票是一人5分钱(至今我还保留着当时的门票呢)。
清明前后雨水充沛,时而下雨时而晴天。我们还观赏了春雨中的竹林和斜阳照射竹林的情景。雨中的竹,清清爽爽,有着一股与泥土混合了的香气透散开来,深吸一口,沁入心脾,久久留香。当明媚的阳光升起,竹林间花卉盛开、飘香的野花在竹丛中微笑,与翠竹交相辉映,争芳斗艳。伴着小鸟悦耳的鸣唱,那生命的鲜活你视乎可以感觉到,你会欣喜地发现那顽强的生命已冒出尖尖的脑袋,只需一夜的工夫,她竟然长出两三厘米来。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一支支春笋破土而出,生机勃勃,迸发出向上的精神和品格。
改善伙食的日子到了,炊事班买来了刚挖出的春笋和宰杀不久的猪肉。随着一阵锅盆瓢勺交响曲过后,“腌笃鲜”特有的淳香,在微微春风吹拂下,扑面而来,食欲一下提升数倍,
垂涎欲滴。那鲜嫩略带嚼劲的春笋、那带着笋香的肥嫩块肉,是我们野营拉练以来,吃上最美味的一顿晚餐。同志们打着饱嗝渐渐进入了梦乡。
凌晨,忽然一阵紧急集合的起床哨声把我们惊醒。
带队干部宣布:附近山上发现空降特务,要求大家配合部队一起搜山。于是,我们带上木棍排队奔向目标。蒙蒙亮的天,加上道路崎岖,好多人摔跤了又迅速爬起追赶队伍。到了山脚下,带队干部要求我们成扇型搜索,大家保持距离,忐忑向山上搜索前进。当行进到山腰时,天已大亮。这时,带队干部宣布演习结束,我们虚惊一场后原路返回。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再加上有露水,所以山路湿滑,即使我们小心翼翼,也不时传来有人坐滑梯摔跤的声音。我穿的胶鞋已经被杂草打湿,还好没有摔跤。但是,防不胜防的“杯具”说来就来:我的右脚掌踩到了露出山路约二公分,一公分粗而且尖尖的野山竹,顿时感到右脚一阵钻心的疼,只见鲜血从脚底(中间部位)涌出,立马请卫生员包扎止血,勉强穿入胶鞋后,就一瘸一拐回到驻地。
按理说脚掌流血和局部发炎后,需要休息调养。但是不随人愿,带队干部却要求大家作好明天回到宜兴县城的准备。就这样,我在右脚掌受伤的情况下,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打起背包、披上雨具,跟随大家一起踏上归程。
从无锡到川埠煤矿一路走来,大约有一半人员,脚上磨出血泡。但是,我和我师兄的脚却很正常,这可能得益于我俩到机床厂培训时,每天步行上下班的缘故。可是,在归程中由于走路一瘸一拐,没多长时间,脚上就磨出了血泡,师兄的脚也同样有血泡了(他的脚也受了伤,只是没我严重)。雨下个不停,背包越来越沉,血泡越来越大,我俩越走越慢渐渐地掉队了。走到离住宿地不远的一座公路桥上时,胶鞋不但湿透,还已经磨破了,不得已换了双鞋继续赶路。当经过一家废品收购站时,惊奇的发现我丢在桥上的破胶鞋,竟然已经在废品收购站内了。我和师兄相视一笑,也减轻了我俩一路走来的艰辛和痛楚。
到了驻地赶紧换下湿衣裤。晚餐后用温水泡脚,把针尖消毒刺穿血泡,排出里面的淤血,涂上消炎膏包扎好,倒头便睡。
最后,我们经漕桥、过雪堰桥,前后十五天时间,总算完成了野营拉练的任务。我认为野营拉练,对我们这批刚进厂的小青年来说,是一次刻苦耐劳、磨练意志的极好机会,并为我一路走来的人生道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拉练的文章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上一篇:人生21
下一篇:女人歇不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