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散文 > 我的医学之路

我的医学之路



多病的童年

听我母亲说,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有好几次都是我的爸爸背我去医院,也够医生护士们折腾的,打针吃药时要哄好长一段时间,我还经常动来动去,一点都不配合,时间久了我就渐渐不排斥他们了,出院之后,我又恢复了儿童的天真,活蹦乱跳的,不过我没有忘记疾病那种切身的疼痛,对于其他患者不免也心生同情。

神奇的医学

我读初中那时,由于体质素有内热,有一次牙龈肿痛,牙齿都松了,还以为要换牙齿呢,椎心般疼痛,吃饭时都不敢用牙齿咬,碰到米粒就剧烈地疼,我被折磨得寝食难安,无心听课,正应了一句古语“牙疼不是病,一痛要人命”。去药店买过不下十种药,其中有便宜的,也有昂贵的,但症状却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我把这个事情告诉我的母亲,也不指望她能帮上什么忙,想叫家人带我去看医生。当天她抄写了一张药单叫我爸爸去抓药,回来就煮给我喝,母亲端药给我时,嘱咐我说:“娃呀,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要着急。”我先是抿了一小口,直皱眉头,这药太苦了,很难咽下去,但病到这份上,我豁出去了,有点病急乱投医,尽管我觉得希望渺茫,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愿意试一试,好歹死马当活马医,想到这我就一口气灌了下去,一天三次,当天感觉牙肿开始消除,牙齿也没那么剧烈地疼痛了,我心里暗暗高兴,更坚定了我的信心,于是继续服药,直到康复,后来从母亲那里得知,那是以前的一个医生给她的药方,那副药出自《伤寒杂病论》。当时还不懂医学,只隐约觉得医术是种很神奇深奥的东西。( )

初探医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历史书时,翻到东汉医学成就最高的竟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治好我牙痛的药方恰好出自此书,兴奋之余,对张仲景为人及其他的著作产生了兴趣。之后了解到,他出生在动乱的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天灾人祸,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他决定从医学方面帮助人们解除病痛之苦,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并结合自已的医疗实践,写出《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系统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该书奠定了中医治疗的辨证基础,该书被后世尊为方中之祖,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从此我便特别崇拜医生,立志要做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

学医的困惑

高考之后,当看到录取通知书上医学生的一段誓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我心情澎湃,这一段话,解释了医学的严谨与庄严。我为医生这个职业而自豪。到了右医,我终于可以把昔日的愿望投入到医学的浩瀚海洋中。但学习的过程中我遭遇了挫折。起初我喜欢中医,尽情遨游于其中,我很好奇怎么那几味药就能解除患者的痛苦,越钻研越痴迷,而对于西医,我不感兴趣,就不注重学习,以致最后中西医都学不好,直到有一天,一个老乡当面训斥我“你成绩不好,能怪谁?并不是你笨,是你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目标,满腔的热情无从投入,不要怨天尤人,你航行了吗?你努力了吗?只有理想是不够的,要踏踏实实做事,要给理想插上翅膀,才能让理想高空翱翔。”听完这些话,犹如被当头一棒,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呀,现在不能凭兴趣偏学哪一方面,只有广纳百识,才能拓宽视野,加深见识。医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应以西医为主,兼学中医,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的医学造诣,才可能为日后服务人民奠定基础。将浮躁的心沉淀之后,我终于拨开重重云雾,分清西医与中医,各有千秋,我学医的态度更执着和理智了。

医学之我见

对于一个青年来说,不怕遇到困惑挫折,就怕遇到了挫折不能振作起来重新奋斗。对于我来说,经历了一次医学觉悟期,我庆幸这个觉悟期没有姗姗来迟。学医应该是漫长而严肃的过程,期间难免会有荆棘和风雨,那又何妨?只要我们意识到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怎么做,对这些问题有深度的理解之后,就会确立一个奋斗目标,激发自己所有的力量,为达到目标而拼搏。医学,这个神圣的殿堂,她的知识无穷无尽,我会怀着挚诚之心去研究探索,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这所急。我相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
我的医学之路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上一篇:泰豪赋
下一篇:幸福的成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