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散文 > 采风

采风



篇一:浮瑶采风
文化对警队的熏陶与促进比任何一种物质激励都来得深沉久远。这可能是文化育警的初衷吧。
在虎年初冬之季,有幸参加景德镇市公安局组织的摄影爱好者浮梁县瑶里采风活动,冬日的下午,我局的摄影名家,也是我的摄影老师施祖康,驾驶小面包车前面引路,我们一行摄迷们来到了浮梁,来到秀美山水的瑶里。对于自然风光,普通的参观者能感受到青山绿水的秀美,而摄影家们能从中找到诗的意境和梦的故乡。
我儿童时期,浮梁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读初中时,它出现在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句中的时候,我总是想,从九江到浮梁难道要一个月的路途吗?答案是肯定的,远古交通不发达。历史的变迁,二千年后的浮梁在当今景德镇的城市记忆中,再次被写上重彩的一笔,文化育警活动选择在浮梁,便于我们在光影中去寻找它厚重文化的记忆。
联想中,我们的车队已经走进了浮梁瑶里,因为是黄昏,她的静默深深吸引了我们,因静默更使这方山水充满着令人遐想的诱惑力。傍晚时,我们来到了古村绕南,在它近20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态中,青山绿水,幽深旷远,闲适村落古韵灵秀,小桥流水,人间仙境,一座被时空尘封的生态家园,令曾经亲近过它的人,从此再也不会忘怀。“咔嚓”我们不断按动快门,想用相机,尽快记录下它如诗的梦境,我们拍的,不只是那山、那人、那风景,还有老人和油茶籽,少妇和小桥,村姑和岁月的和谐关系。
晚上下塌浮梁县茶厂招待所,夜幕降临,几幢徽派建筑,有序地座落在高大的枫树林中,落叶温柔地飘落下来,带着脆弱的记忆,旋起一片火热的红色和淡淡的绿意。慢步在这林间小道,会激起人们忧长的思绪,也会唤醒深刻的记忆,这浮梁千年古镇,孕育着多少千古名人,而语言文字的记忆仍显得苍白无力,谁是浮梁广袤的大山之子,谁又是我局著名作家刘庆玉笔下的真心英雄,唯有我局革命烈士郑群同志,生前面对歹徒的枪口,他用浮梁大地培育的钢铁身躯挡住了一颗罪恶的子弹,他倒下了,却在浮瑶大地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地上片片落叶,惹起我深切的追思,轻轻地,郑群你如同一片红色的枫叶,回归生你养你的浮瑶大地,你的身躯走了,而你的灵魂,犹如片片红叶,令会唤醒大地,而孕育新的生机。现在能告慰英灵的是,你的壮举,你的牺牲,你的英名,已被批准为革命烈士,我的宣传之笔,难以写尽你完美的英雄壮举,希望我们的公安作家,再度创作一部现实版的真心英雄。
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在我们采风的同时,追思它的人文记忆,难道不是另一种收获吗?次日,我们驱车前往安徽佑龙,在翻山越岭中,我们来到一处瀑布前,近80米的落差,让驻足在它脚下的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作荡气回肠。这时,即使胸中积有郁闷或惆怅,都会被洗涤得荡然无存。短暂的停留,车队来到了大山下的估龙,古村的周边,古树参天,枝繁叶茂,它的山峦足以营造出森林王国的神秘和壮观,这里完美保存和再现了古朴原始的生存状态,这里的人们亘古不变,遵守着人与自然生与共的法则。历年来,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构建了几近完美的人居环境。
在汽车上,从远处观望,山村是单调的,日复一日沉沉地座落着,孤独着,甚至有几分苍凉,然而,你只要走近他,融入她的怀抱,就会感受到她强劲的生命旋律和丰富的生命色彩。好“色”的摄影家找到了能捕捉光与影的神奇山林深处,那是一棵千年的古银杏树下,初冬的寒意,使金黄色的树叶静静的躺在山脚下,然而,只有美的环境对一个出色的摄影家来说远远不够,它必须有人的点缀,好在,分局十大美女的三位佼佼者吕玮、何琼、程震卫,事先已浓妆淡抹,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在大师们的构思与策划下,她们或走、或坐、或写生……各种造型,任由摄影家们捕捉光影的瞬间,在写人、写景、写意中,活动接近尾声,在给吕玮拍照时,一个小男孩多次主动走进我们的镜头里,我给他拍了几张照片,他纯情的说:“下次来记得给我拿相片来”,从这位男孩身上反映了这里的山民敦厚、淳朴。说话间,我们又要赶路了,小男孩,再见吧。
离开佑龙时,我们这次文化之旅也宣告一段落。
汽车在离开山区,朝城市方向奔驰而来,望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山林,我在想,当远方车水马龙的城市丛林中,人们为名利所累的时候,这里的山民正在享受着他们自己的耕耘、劳作。收获着他们的山茶、山货和大山里的希望。我们这次活动,除相机里留下了精美的瞬间外,也在这大山中感受到了它深沉的原生态呼吸。
回家的路上,我们顶着寒风,却沐浴着文化育警的春风,伴随着陶瓷文化成长的瓷都民警们,正拓展着警营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书写着新的篇章。

篇二:鸟道雄关采风
长期生活在南诏故都巍山城,不了解鸟道雄关为何物,别人看来很滑稽,觉得很另类,其实不然,像我这样生于斯长于斯,对地方的县情民情知之者少的不止我一人。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己主观上努力学习不够外,更多的是职业上没有更多时间到户外搞调查研究。为此,我常常自责。( )
然而,不久前,受朋友邀约有幸到鸟道雄关采风,才圆了我多年的梦幻,沉重的心里包袱才放了下来。
仲秋的一天下午,我和几位文友从县城出发,驱车十几公里,来到鸟道雄关半山腰,巍山县五里坡沙塘哨鸟类环志站,也是云南省第一家鸟类环志站。夜幕降临,秋风阵阵,浓云密布,我们一行八人在环志站工作人员小刘的带领下,前往捕鸟现场出发。一路上沟沟坎坎,泥滑路烂,但大家又说又笑,在微弱的手电筒光下,爬行在深山密林中,一个也没说劳累,大家的兴致都很高。小刘说,浓雾,没有月色,最容易捕到鸟。经过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了隆庆关垭口,看到了路边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鸟道雄关”四个大字,这时大家都欢呼起来,都说“胜利了,我们到了目的地了!”,于是大家,一个个躺倒在地上,像是打了一场胜战一样,格外兴奋。
隆庆关是古代“西南丝绸古道”人马驿道的重要通口,海拔2700米,这块石碑是明代万历年间刻写的。鸟类专家们认为,这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最早、最古老的关于“鸟道”的记载。在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鸟道雄关”浓雾缭绕,成千上万的候鸟在这里迷失了方向,它们相互碰撞,发出各种鸣叫声,形成“鸟吊山鸟道雄关”奇观。
我们在此短暂停留几分钟后,沿着茶马古道往前行走了一百多米,就到了捕鸟现场。山洼里搭着两个帐篷,屋里挤满了人,巍山县林业环志站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欢迎我们让座,中间烧着一笼熊熊的大火。外面相隔五十米处挂着两张网,地下分别放置着两盏照明灯,显然是捕鸟用的。天上月亮时隐时现,远处的弥渡县城灯光影影绰绰,凛烈的寒风呼呼刮过,吹得捕鸟网上下摆动。
环志站的工作人员,知道我们要来,为我们准备好了许许多多可以烤制的食品,比如青包麦、黄薯、土豆,还有包谷酒。我们在帐篷里围着火塘,烧着包麦和土豆,喝着酒,聊着天,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约十一点钟,听到唧唧喳喳的鸟鸣声,我们走出帐篷,看到鸟网上空飞着一群鸟,不知何故全部飞走了。工作人员说,鸟开始过路了。于是我们一起站在帐篷外看鸟的落网。不久,听到有人说,“落网了,落网了”。我们朝着鸟网一看,果然有一只翠鸟落到网里,看着它挣扎的样子,我心里隐隐作痛,凭什么我们去剥夺他的自由。几分钟后,我才醒悟过来,我们是在为他们服务,为他们环志,给他们落户,给他们名分。到凌晨两点,共捕获四、五十只鸟,时间已晚,我们连夜返回环志站。
第二天上午,吃吧早点,我们参加环志工作,一百多只鸟,环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环志过程中,林业环志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进行登记,测量鸟的身高、身长、体重,然后编号,最后小心翼翼的放飞,让他们回归大自然。只得一提的是,在环志中,有两位环志工作人员的手被鸟咬破,负了伤。但他们毫无怨言,默默的工作中。他们夜里工作通宵,白天还继续工作,这种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三:采风
我想我是个懒散的女子,只想用寥寥数笔道出自己悲欢离合,却总是不尽人意。我写下一些,忘记一些。一边哭着在屏幕前张牙舞爪,一边笑着在荒路上撒出墨香情思。我写了太多太多,也忘记了太多太多,以至于蓦然回首时只能看见空旷的大道上萋萋的荒草,填不满辽远的苍穹和空白的疆域,无边无际。我不想记得,也不想忘记。但时间的手掌上,云烟总会消散,沧海终会桑田。
我想我是个对时间过敏的女子。我的抽屉里始终端放着紫色的沙漏,我常常观望沙漏中的沙像幸福一样缓缓流逝,屡屡苦冥沙漏中的沙如时间一搬渐渐遥远。时间一次又一次将我埋葬,我一遍又一遍颠覆时间。我沉睡于无休止的轮回与挣扎,以失望为衣,希望为衫,绝望为裘,雍容华贵下藏匿着伤痕累累的心,刻满了时间“到此一游”的笔迹。
我想我是个常常庸人自扰的女子。我总是在暗夜笼罩的苍白路灯下,蜷起身子感受阵阵痛楚,嘤嘤啜泣。我给自己捻了朵黑色曼陀罗——不可预知的黑暗、死亡和颠沛流离的爱,凡间的无爱与无仇,绝望的爱,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爱,被伤害的坚韧创痍的心灵,生的不归之路。我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中苦苦寻觅,始终无法找到那黑色魅影摇曳于大漠苍凉粗犷的风沙中,为我点亮潘多拉魔盒中希望的灯,燃尽闪烁跳跃生命之火。
我想我是个偏爱花语的女子。我一点一点啃噬厚重冗长的花语,一点一点囤积苍蓝粲然的哀愁。蓝色鸢尾,蓝色玫瑰,黑色曼达,红色莲花……像一个个柔美如岚烟的梦境缠绕着我,捆绑着我,束缚着我,成为我永世无法挣脱的羁绊。摇摇欲坠的花瓣伴着流星一起划破天际,天边的晓光吞噬了娇媚花瓣,也蚕食了悲壮流星。只是我实在是捉摸不透须菩提的般若,也观望不清释迦牟尼的舍利,只能看着千娇百媚一步步沦为香消玉殒,粉堕香残,牵起愁肠尽情丝,独叹日暮嫣香落。
但是生活依旧在向前走,我紧跟在大部队后,身心俱疲也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只好道出一句“忍淹留”,拂袖而去,背身而离,却止不住泪帘卷卷缱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篇四:十月采风行
十月的二龙潭烟波浩渺、芦苇丛生;野鸭成群,鱼儿腾跃。极目远望,天水一色,渔舟点点。太阳在水面上撤下一层金灿灿的光波,彷佛一匹闪光的稠锻展开在地平线上,昭示着这里的富庶与美丽。
十月十日,是个难以忘怀的金色秋日。县委宣传部组织的“迎十七大,喜看家乡变化,共议发展前景”采风团一行三十多人驱车来到了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二龙潭风景区。置身这片富庶的水域,看鱼儿跃出水面、观野鸭低空飞掠;芦苇在浅水里摇曳、渔舟在天水一色的地方飘荡。所有这些怡人的景色令代表们心旷神怡,无不对家乡发生的喜人变化赞叹不已。品尝着刚出水的活鱼、畅饮着美酒,代表们真的沉醉了。在饭后的座谈会上,县委常委、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郝士余同志和代表们共议家乡变化、共谋发展前景。老干部代表、企业家代表、文学艺术界代表等采风人员涌跃发言,大家赞美了通河近些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对以后通河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与建议。最后郝士余同志做了总结讲话。
这次采风活动实地踏察了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参观了浓河镇富强村农民集资楼建设情况、桦树村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情况;祥顺镇太平山村通透式园林建设情况。另外还对工业方面的存明有限责任公司、石油采探点方六井、方四井等进行了现场采访。同时对铧子山、二龙潭风景区等旅游景点观光游览。金秋十月灿烂的阳光下,车子行驶在平坦笔直的白色路面上,县旅游局的导游刘伟女士不时地用她那清爽纯正的口音介绍着各处景点的大致情况。所有这些耳闻目睹无不使代表们受到强烈地振撼,对县委县政府带领二十四万通河人民对通河城区及全县农村的改造和建设表示由衷的赞叹与钦佩。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面对通河的美好明天,期待着一桥飞架南北的宏伟蓝图,设想着通河未来的壮观图景,代表们豪情满怀,对通河的前景充满信心!
通河是个农业县份,水稻生产是重头戏。沿途代表们看到一片丰收的景象。如今农村也铺上了白色路面,丰收的稻粒铺满了大街小巷。这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幅新的景象吧。由此代表们产生了一个新的建议,建议县委县政府在注重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于农村的政策倾斜,使城市和农村同步发展,共同繁荣。
另外在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增加小城的文化底蕴方面,代表们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合影的时候,面对浩渺的二龙潭水面和那些激动摇摆的芦苇,正有一只载满鲜鱼的渔船靠岸停泊,一群野鸭欢叫着凌空掠过。午后的太阳正热,预示着通河的明天会更加富强!
采风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上一篇:冷天里
下一篇:体验澳大利亚二手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