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散文 > 难忘的一天

难忘的一天



篇一:三下乡难忘的一天——湛师“向阳”实践队陈冬妮心得
那天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我们到雷州市北和镇康港小学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一天。
早上,还没上车的时候,我的心情已经非常激动了。因能领略雷州独特的风土人情而愉悦,能再度回到难忘的小学时段而感到欢乐;很高兴着能够有机会让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又能够在这次实践中学到更多。
一路上,我的脑海里出现各种画面,有的是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有的是我当小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情节,还有的是我和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我没有去过三下乡,不知道这将会是什么样的体验生活。但我是怀着期望和喜悦的心情来的,我想这次的三下乡会让我有很大的收获。
下午,是我们和学生们的第一次正式见面,由于一个队员临时有事,所以我很幸运地暂时代替了他,当了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还没进入课室,就听到学生们在吵闹。果然,小学生还是一些没定下性子的“顽皮猴”。不过,我并没有感到很生气,反而觉得很高兴,因为在之后这十天里,我的生活肯定会因为这些学生们而变得更加充实,也更加有乐趣。
我和我的搭档李老师走进教室,孩子们立即就安静下来了。我们走上讲台,很自然的跟同学们介绍了我自己。由于我们每个队员都带着一个工作牌,加上小孩子的好奇心,他们都伸着脖子在看我的牌子。我把牌子举起来给大家看,大家就一起叫了一声:“陈老师,好!”我看着他们,突然觉得他们很可爱。接下来,我让学生们也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们都很踊跃,一个劲地就往讲台上冲。我赶紧拦住他们,叫他们先举手,再上来介绍。他们就很守秩序的一个一个举手上来。原来,这个班的学生都很乖,各有各的特长。他们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语文,有的擅长画画,有的说喜欢上体育课……我开始爱上这些孩子了!
然而,在还没下课的时候,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拿着一个小音响在教室门口处捣乱。我的搭档叫他赶紧回到课室,他就是不听。我们也不敢乱来,就找来我们队里的“保卫勇士”对他进行了教育。但是,这时,我们班上的学生也开始乱了。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的搭档李老师就说话了:“同学们,刚刚这位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吗?”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由刚刚那位学生的身上转移了回来,同学们齐声回答说:“不对!”李老师又说了:“那么我们应该学他这样吗?”“不应该!”——“很好!接下来,我们唱首歌舒缓一下心情好不好?”在文娱委员的带领下,可爱的同学们唱起了响亮的歌声。
从这件突发的事情上,李老师能够机智地处理,利用教育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位好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还要有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的机智,要多以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对于这一点,我想我还需要努力锻炼自己。这也给我上了一节很宝贵的课。
第一天,虽然有点累,但是这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过得都很有意义,我希望能记下这难忘的一点一滴……

篇二:难忘的一天
7月8号到达云浮,到达时已经是下午了,大家解决了晚饭后。整理好个人的东西后差不多也要睡了,所以严格来说,“三下乡”活动是从7月9号开始的。7月9号这一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累”。
7月9号早上6:30,“起床了——”随着队长的一声号令,大家陆陆续续地起床了,其实负责后勤的同学6:00钟就起床为大家准备早餐。我慌慌忙忙地洗刷完后,早餐正好开始了。
看到大圆桌上摆着的早餐,我惊呆了,桌上有一个大的的盘子,盘里装满了满满的面条,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面条摆在我面前。几秒后,我想了一想,又觉得一点也不奇怪,那毕竟是33个人的早餐,就需要这么多才够吃嘛。接着,那个吃饭用的碗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很大很重的碗,吃饭时要端着吃,吃完饭后,手酸得不行了。也许大家都饿了,再用简单的面条,他们也吃得津津有味,当然,我也一样。
吃完早餐后,8:00左右,我们准备出发。队长在前面带路,还有一个同学扛着我们的队旗也在前面,其他的同学排成一条队,从为我们住的地方向黎明宇光小学走去。( )
来到学校,有一小部分同学从课室里跑到校门口欢迎我们。一眼望去,这个小学的特点就是小,只有一栋楼,教师宿舍,校园更小了,并且长满杂草,但是这些丝毫影响不了孩子灿烂的笑容。这个小学有一个让人想不到的特点,全校总共86人,并且只有学前班,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才有学生,而一年级,三年级,六年级没有学生。我觉得挺奇怪的,还真没见过哪个学校是这样的,三年级和六年级为什么会没有学生呢?
这一天大概来校的有60个学生,大大小小全部混在一个班里跟我们进行见面会,参加见面会的还有校长和一个老师。刚开始时,这些孩子挺怕生的,但慢慢地就活跃起来了,当我们这些当哥哥,姐姐的在上面自我介绍时,这些孩子也在下面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仿佛山林里的一群快活的小鸟。
接着各位队长和各位课长对孩子们进行兴趣分班,早上以玩游戏为主,几乎不上课。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在学校里吃的那顿午餐。后勤组特别辛苦地为我们准备着午餐,但由于条件有限和经验不足,米饭煮得不太、成功,半生半熟,两个青菜和一锅冬瓜汤就是我们的午餐,由于米饭不熟,所以大家都把汤加到饭里吃。那半碗饭,我费了很大的劲才吃完,米饭又硬又生,我一边吃,我的胃在隐隐作痛,我不能不吃,更不能倒掉,我为这是后勤组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米饭,如果倒掉我也会饿肚子的。
吃完午餐后,差不多一点钟了,小孩子也陆陆续续回校了,所以不能午休,整个中午,我的眼皮都在打架,好困哦!
下午回到住处时,我浑身酸痛,晚上,我一躺下就昏昏迷迷的睡着了

篇三:难忘的一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我那时正在在的杭锦后旗三道桥农业中学初二读书,学校里也轰轰烈烈的开展了文化大革命,文化课不上了,天天唱:“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歌曲;上课读人民日报社论,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照着报纸写大字报。
秘密行动
有一天夜晚,学校领导召集贫下中农出身的学生开秘密会议,会议门口有站岗的学生,非常庄重神秘。不让地主富农出身学生参加,我这个中农出身的学生也不让参加。第二天,我们才知道,贫下中农出身的学生和党员老师要去北京串联。报纸上已经报道,毛主席第七次接见了红卫兵,他们要去北京见毛主席。
他们前脚刚走,我们几个中农出身的学生和不是党员的老师决定也去北京串联,见伟大领袖毛主席。幸好,学校公章还在会计手中,我们写了如下证明:“兹有我校老师学生二十五人,去串联,特此证明。”然后盖上了火一样红的学校公章出发了。
当时我们决定,比贫下中农出身的学生还要革命,背铺盖长征,步走去北京见毛主席。还没有走二十里路,有的女同学走不动了;有的同学铺盖散开了抱着走。正在为难之际,不一会从三道桥方向开来了一辆大卡车,我们站在路中间,用学校校旗和红卫兵红旗一拦,汽车乖乖的停下来,我们说去北京串联,把我们送到临河火车站。汽车司机二话没说让我们上了车,顺利地到了临河火车站。到了火车站后才知道,由于火车晚点,第二天凌晨才会有车。那一夜,我们在火车站候车室唱歌唱到半夜;候车室的地被我们打扫了七八遍;还在站台上第一次看到了货车,数过一辆货车最多挂三十四级车皮。
天大玩笑
天不亮,去北京方向的客车到了临河火车站。那时串联的学生老师不用买车票,全部免费。吃饭到接待站,也是全部免费,上车时在学校证明上附一个签证就行。在睡梦中的我们被老师叫醒,迷迷糊糊的上了火车。老师交代我们上车后不要乱跑,下车走在一起的话也丢到脑后,完全被新鲜感占据了。坐了一天一夜多火车才到了北京,火车一停,我们蜂拥而下。一说是串联的学生,我们九个学生被北京军事学院红卫兵接待站的人员十分热情拉上了大卡车,另外十六个老师和学生被另外一辆车拉走。事后才知到,他们是被北京纺织学院红卫兵接待站的拉走了。
一到红卫兵接待站就开饭,全部是大米做的,雪白雪白真香啊,咱是第一次吃!
饭后,接待员给我们发了免费乘车的胸牌和进入军事学院的通行证。晚上在大礼堂举行联欢会,让我们出节目,我们高兴的答应了。当我们在颐和园玩够了回到军事学院时,被一张大海报惊呆了:“今天晚上有内蒙古红卫兵蒙语独唱。。。。。”一看就是误会了,我们别说唱蒙语歌曲,连蒙古语也没有一个人会说,怎么能骗人!只好找到接待员说明情况,接待员还以为我们谦虚。晚上文艺晚会来的人真多啊,礼堂过道也有人。当报幕员宣布内蒙古红卫兵蒙古语独唱时,掌声雷鸣。我们只好九个人上了台,表演小合唱。报幕员看到这种情况,婉转的向观众宣布:“由于独唱同学有事,由内蒙古红卫兵小合唱。”怎么唱的,唱的什么歌,我脑袋一片空白,不记得了,只记得掌声不断。唉,天大的玩笑,开在了北京。
终身难忘
1966年11月26日这一天,毛泽东身穿绿色军装,头戴绿色军帽,在北京西郊飞机场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和红卫兵。
见毛主席的头一天半夜我们就起来集合,接待员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二颗熟鸡蛋,二颗苹果,五只香蕉等深情地对我们说:“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给你们的。”我们热泪盈眶,谁也舍不得吃。坐汽车走了一会儿,又下车步走了一会儿才来到西郊飞机场。当我们来到指定地点时,西郊飞机场上黑压压的坐满了红卫兵。
红卫兵从凌晨三点一直等到下午三四点时,很多红卫兵都昏昏欲睡。我坐在前五排,也在打盹。不知谁一声大喊:毛主席来了!我一个翻身坐了起来。毛主席的敞篷车将从那个方向驶来。头一辆上站着一个高大熟悉的身影,我也大呼叫起来: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啦!
毛主席满面红光,神采奕奕。那边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高,他转身向哪里挥手。口中高呼:“红卫兵万岁!”我由于坐在前排,看得最清晰,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此刻,“东方红”的音乐在广场上空响起,毛主席乘坐的吉普车越来越近了,队伍立刻混乱起来,红卫兵都站了起来,往前涌,睡梦中的红卫兵被惊醒了,挣扎着站起来。我挥动着手中的红宝书,拼命地喊:毛主席万岁!任凭热泪长流。时过境迁半个世纪过去了,我经常回忆见到毛主席的情景。
那时,我才十五岁。
难忘的一天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